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中心
“專精特新”企業長期深耕細分領域,專業化程度高、創新能力強,從事細分市場十年以上的企業超過74%,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在97%以上,平均研發經費占營收比重超過7%,平均擁有有效專利超過50項。 《中國科技信息》文 浙江力夫編 壓力控制與傳感技術專家 壓力傳感器 壓差變送器
自2011年7月首次出現以來,“專精特新”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市場最熱門的詞匯之一。
根據工信部的定義,“專精特新”企業是市場中的佼佼者,是專注于細分市場、創新能力強、市場占有率高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、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。
換句話說,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就是那些在細分領域影響力很大,但平時并不為普通大眾所知曉的企業。工信部通過一套科學體系來發現這些企業,并支持他們的發展,讓這些“隱形冠軍”發出更大的光彩。
如此看來,想要培養、扶持這樣一家企業,可謂是“十年磨一劍”。截至目前,工信部已先后發布三批專精特新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名單(每批有效期三年),先后共有4922家企業入選。
從區域分別來看,浙江、廣東等中小企業聚集的省份貢獻了較大比例的“專精特新”企業;在行業分布上,“專精特新”所處行業也主要集中在國家重點推進的“補短板、補鏈”領域。
近5000家企業入選 各地表現如何?
《中國科技信息》通過對名單和相關信息的梳理發現,這近5000家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的地理分布,以浙江、廣東、山東三省為首,足以看出這三地對與科創研發工作的支持力度。
江蘇省、北京市、上海市、湖南省、安徽省、福建省、遼寧省緊隨其后,進入擁有企業最多的地區前十名。
為什么“專精特新”企業這么重要?
首先,在政策層面,這是引導中小企業創新,提高中小企業素質,完善中小企業的培育梯次,最終服務于補鏈強鏈,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舉措。
從行業分布就不難看出其中邏輯。在4922家“專精特新”企業中,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領域的企業數量最多,其次是通用設備制造業、研究和實驗發展、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、批發業、專用設備制造業等(按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標準)。
可以看到,“專精特新”主要集中在國家重點推進的“補短板、補鏈”領域。比如如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、電力設備、航空航天裝備、農機裝備、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、新材料等;《工業“四基”發展目錄》重點項目,如核心基礎零件、元器件,先進基礎工藝、關鍵基礎材料、產業技術基礎;再有則是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“卡脖子”技術中的芯片、傳感器等。
入選官方“專精特新”的中小企業,無形間為供應鏈選擇和科技投資者縮小了范圍,使其更有的放矢地關注這些潛在的“核心資產”。